竹溪创新“凝聚力工程”十有模式 开辟新时代基层统战崭新路径

来源:     |     统战部_管理员      |     发布日期: 2017-11-09     |     [      ]

来源: 市委统战部
     2017-11-09

  2017年是党的十九大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之年,也是全面贯彻市第五次和县第十四次党代会开局之年,更是推动《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(试行)》落实之年。如何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、汇聚力量的政治优势,竹溪县创新“凝聚力工程”十有模式,开辟了新时代基层统战工作的崭新路径,其主要做法与成效是:

  一、精心部署,制定方案

  今年元月份,县委用一个月时间由县委常委们带队,分赴各乡镇、县直有关部门对全年统战工作征求意见。县委、县政府召开谋划2017年统战工作联席会议商量对策。县委先后3次召开常委会议和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。

  24日,在春节上班后的第2天,县委、县政府召开全县基层统战凝聚力工程动员会议,强调2017年统一战线工作要结合县情,突出创新。会议由县委书记余世明主持并讲话,县长柯尊勇安排部署,县委统战部分别与各乡镇和县直有关部门签订创新责任书,县“四大家”领导、各乡镇、县直各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。

  31日,县委出台《中共竹溪县委关于印发<中共竹溪县委常委会2017年工作要点>的通知》(溪发〔20171号)文件,正式将做好“基层统战凝聚力工程”作为全县“十项创新工作”之一,列入县委常委会2017年突出狠抓的重点工作清单。

  320日,县委统战部下发了《竹溪县2017年加强基层统战凝聚力工程实施方案》(溪统发〔20173号)文件,自此,基层统战凝聚力工程在竹溪全面启动。

  二、依托载体,创新模式

  为确保基层统战凝聚力工程这一抓手有依托,通过 “一成三开”的载体予以构建。

  一成,就是成立“圆梦老家统战协会”。以在外创业回归人士为主体,在全县73个重点贫困村成立“圆梦老家统战协会”。

  三开,就是开展“百企进百村”、“圆梦老家爱心接力”、“乡村综合治理”活动。

  为打造基层统战凝聚力工程这一抓手有新意,创新了“十有”模式予以运行。即:有协会、有方案、有牌子、有场地、有制度、有章程、有活动、有台帐、有特色、有成效。

  三、试点带动,有序铺开

  以全县73个扶贫重点村为重点,各乡镇分别选择12个村作为试点,通过“圆梦老家统战协会”这一民间组织,引导非公企业及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村、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;号召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回乡兴办实体、捐资助学、参与扶贫;搭建贤能人士展现平台,让他们参与村务管理、村务公开等一系列工作。严格按“十有”标准先行示范,继而在246个非重点贫困村有序铺开。

  四、跟踪督办,分类指导

  为有力推动“基层统战凝聚力工程”这一创新部署落地落实,采取县委统战部分月检查、县委督办室分季督办、县委政府分年考核的问责措施。同时,组织全县15个乡镇统战委员和全体统战干部到外地考察学习,开拓思路,并召开统战工作创新半年推进会。

  针对不同类别,采取不同的措施跟踪问效。一类情况,要求进一步完善。二类情况,要求加大力度。三类情况,要求乡镇党委限期整改。

  五、特色纷呈,效果有显

  自基层统战凝聚力工程开展以来,各乡镇比学赶超,不甘落后,亮点各异,特色纷呈。比如,水坪镇在水坪衔、纪家山、大石门3个示范点统一设置“基层统战凝聚力工程香菇基地”、“基层统战凝聚力工程银杏基地”、“基层统战凝聚力工程艾草基地”标示牌。兵营镇组织十堰虹源公路开发有限公司、湖北双庆咨询工程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对口帮扶明家梁、赵家河两个试点村,投入帮扶资金70万元,带动300余贫困户、1000多人脱贫,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以上。新洲镇新发村建立村级统战工作“周清月结”制度。县河镇明家湾村设置“村两委+工作队+圆梦老家统战协会”的乡村治理网格。龙坝镇瓦楼沟村创新电子显示屏展示基层统战凝聚力工程成果。城关镇东风村建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。

  等等这些特色,使基层统战凝聚力工程达到了预期目的,收到了良好效果。目前,全县上下同心协力,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,大事不出乡镇,把一切社会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,把一切非正常上访因素化解在基层,将统一战线维护全县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提高到极致。


相关新闻

本年度各地报送稿件采用量
  • ·丹江口市(0)
  • ·郧阳区(0)
  • ·郧西县(0)
  • ·竹山县(0)
  • ·竹溪县(0)
  • ·房县(0)
  • ·茅箭区(0)
  • ·张湾区(0)
  • ·十堰市经济开发区(0)
  • ·武当山旅游特区(0)

主办:中共十堰市委统战部  地址: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北京中路8号市委统战部

Tel:0719-8665548 0719-8109077(传真) E-mail:syswtzb@163.com  投稿

   
Copyright ©2007 www.shiyan.gov.cn All Rights Reserved  鄂ICP备 09016982号